第二百五十七章 亩产八百斤

沈县令来回踱步:“不是我不相信你,是这数字太过惊人。”

但这要是真的,都不用他催,那什么王大人许大人孙大人,不得求着他要种子啊?

潇潇表示可以理解,然后她问:“不知大人最近有没有去过福缘村,去过的话,有没有去看过我家的地?”

作为一个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的好县令,沈县令三不五时下乡,也的的确确曾经在福缘村的村民们口中听说过宁丰年种地种的好,但他没想过会“好”到什么程度。

潇潇对他说:“沈大人不妨去看一看,估一估。”

“哦对了,这事儿我爹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您先别声张。”

这沈县令能不知道吗?他这么稳重的人!

方才差点想去找夫人说道说道的沈县令如是评价自己。

心里装着事儿,沈县令啥也不想干,就惦记宁家那两亩地,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之后,他一拍掌:“走,去看看!”

说走就走,马车什么都是现成的,潇潇给爹娘哥哥递了话,说先和县令他们一起回家,让他们逛完直接回去,就随大部队一同走了。

宁丰年他们虽然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县令大人是值得信任的人,也就没多想,倒是宁安生若有所思问弟弟:“阿衍呢?”

最近大街上多出许多学他们铺子卖乳茶的,宁安回刚刚买了杯,一口就被那不伦不类又腥又膻的味儿给呛到,正一个劲往外呸,听到大哥说话转头傻愣愣问:“啥?”

宁安生看着弟弟吃完糖葫芦吃肉包子,吃完肉包子又喝假乳茶导致被糖浆酱汁和乳茶染了色的脸,啥都不想说了,递过去块帕子,身为长兄的他长叹口气。

宁安回:……

而另一头,潇潇也在回家的路上听容衍讲述这些日子以来他和沈大人他们做的事。

堤坝的消息他们早就想传回京城,奈何严家耳目众多,多次尝试均已失败告终,还差点暴露自己。

他们不怕和严律杠上,只怕做无谓的牺牲,怕他们之后,再无人敢为朝堂清静对抗外戚,怕白白浪费了这么些人的努力。

发现此路不通,他们并未气馁,而是将重点从告御状转移到救人。

沈县令的挖河道固然是有利民的原因在,但更重要的是将水患的危险降到最低,在让百姓开挖河道的同时,沈县令也另外安排人修建了更多引水渠,只是这些举措只能在夕江县范围内实施,旁的地方却无从下手。

他也想尽办法劝说,奈何收效甚微,加上敌我不明,最危险的上游地带反而成了最没有防范举措的地方。

然而堤坝一旦失守,最先遭殃的就是上游。

沈县令虽然不是罗州一带的官,但别处百姓的命,他同样在意。

他们原本都做好了不顾后果将堤坝之事掀出来的准备,哪怕民变,也比让无数百姓无辜丧命来得好,大不了回头朝廷怪罪,他们便撒一腔热血不负天地。

便是此时,韩清出现了。

上天给了他们一个猝不及防的惊喜,只要能将韩清送到御前,他手上的证据足以让严律再无翻身余地,所以容衍决定,亲自出手。

他虽不受宠,到底也是个皇子,且为贵妃所出,只要他能顺利回到京城,进入皇城,韩清就一定可以见到皇帝。

沈县令他们并未将所有希望寄托于朝廷,因为即便皇帝事后发落严律,堤坝的问题仍不是三两天能解决的,水患隐忧仍在,他们依然需防患于未然。

若宁潇潇所言不虚,那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来到福缘村,穿着便服的沈县令一行人直奔宁家的地。

宁家这水稻的长势果真是村里最出挑的,但先前沈县令只觉得宁丰年是个熟练的庄稼把式,指不定收成能比旁人高出一些,可他没想过这“一些”具体竟然能到多少。

今儿个他专门带了衙门里擅长农耕业务的专人计算,得出的结果让大家久久回不来神。

“启禀大人!根据小人粗略计算,这,这两亩,两亩地的收成最少能有一千六百斤!这还没算上谷子接下来挂浆能增加的重量!”

沈县令感觉自己被巨大的惊喜砸在了脑袋上:“你说多少?”

汇报的人比他还激动,直接喊破了音:“一千六百斤啊大人!等到成熟以后,这两亩地,每亩地产量都在八百斤左右!天哪,大人,咱们大夏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高产的粮食!”

作为一个专管农耕的官员,他恨不得蹦起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转身两眼放光地看着潇潇,他迫不及待问:“这到底是怎么种的?”

来的路上潇潇已经想好了:“其实我家刚分家的时候并不能凑齐两亩地的种子,爹娘四处奔波时,我在大雁山脚下遇到了一个陌生的老人,是他给了我一包稻种,说这稻子产量极高。”

她绘声绘色道:“我见那老人面目慈祥,不像是坏人,就问了价,谁知他根本不收钱,放下稻种就走了。”

“我虽不懂种地,但将这稻种和家里的对比过之后觉得没什么差别,就……就用它换下了爹娘凑来的种子。”

那农官忍不住评价:“你胆子可真够大的,万一那人是骗你的呢?”

潇潇说:“那人眼神清澈,一身正气,况且我家一穷二白,他根本没有骗我的理由,后来我也一直关注稻种出芽情况,准备一旦不妙就赶紧同爹娘坦白。”

农官又问:“可那人与你非亲非故,为何要将这么好的种子送你呢?”

潇潇答:“这个问题我也问过他,他说——惟愿天下再无饥荒。”

潇潇语气坚定:“就凭这句话,我信他,而事实证明,我信对了。”

沈县令阻止了还要再说话的农官,动容地点头:“这是一位值得敬重的老者,他有没有留下姓名和住址?”

潇潇摇头:“他只说让我称他袁爷爷。”

她前世生活的地方,有一为姓袁的爷爷,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地和农田,也以他的付出,成功培育出高产量的杂交水稻,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潇潇空间里稻种也正是由此而来,如果今后有人要感谢这新稻种的出现,那就该感谢袁爷爷。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